氣血瘀滯難消 靠中醫刮痧法

 

 

「痧」就是氣血瘀滯的表現

刮痧術在清代已盛行於民間,有些醫師也用於臨床,當時就有邵新甫完成《臨證指南醫案》一書,其中即明確指出:「痧者,疹之通稱,有頭粒如粟。」也就是說,刮痧之後,出現在皮膚表面、如粟的紅點疹點,就稱為「痧」,或「痧脹」、「痧氣」;但不是病症,而是一種毒性反應。

 

 

簡單說,「痧」是一種瘀結,「瘀」就是阻塞,也就是經絡氣血阻塞不通,這些廢物或雜質經過刮痧後浮現於體表,如小米狀,這些紅色的小點會連成一片,成紅色或紫紅色的片狀,就稱為痧。換句話說,痧就是無法消化的食物、營養素,或無法排除的代謝廢物如淋巴液、細胞外液、組織間液等累積在一起,經由刮痧而顯現於體表。

因為人體是由數以萬計的微小細胞所組成,細胞與細胞之間透過血管、神經、經絡相互連結,當氣血運行不順暢時,就會凝滯、瘀塞而形成「痧症」。此即「百病皆可發痧」之說。

就中醫理論而言,人體這個小宇宙必須與外在的大宇宙保持協調才行,只要出現不協調就可能氣血瘀滯而致病。人體內固然會因風、濕、火之氣相搏而為病,外在環境中,天有八風之邪,地有濕熱之氣,人還會因飢飽勞逸不平衡而致病。一般而言,人體最容易在夏秋之際,因風、濕、熱三氣交搏而引發「痧症」,例如中暑會出現暑痧等。此將於「辨症」章中再詳細說明。

中醫的基本理論是「不通則痛」,一旦氣血循環受阻即可成「痧」,而藉由刮痧可以排毒、去除淤積,氣血通暢之後即可消除僵硬或腫痛。

刮痧要領

刮痧的方法隨人不同,但不論使用何種方法,都離不開下列範疇:

1.選擇合適的工具(器具)

一般而言,凡是邊緣鈍而圓滑者均可,梳子、瓷湯匙、刮痧板(材質也須講究)。但要注意厚薄與大小,太厚刮不出痧,太薄容易傷及皮膚;其大小一般以小於成人手掌,容易抓握、使力為原則。除了刮痧板之外,還要有藥水或潤滑油,才不會傷到肌膚;潤滑物可選專用藥水,或綠油精、萬金油、嬰兒油,或含紅花、川芎、當歸等配方的刮痧膏,或直接用紅花油、麻油,甚至水也可以。

2.刮痧部位與順序

刮痧手法及操作順序各家不同,通常只刮覺得不適的對應部位,譬如中暑或胃腸、腹部不舒服,就刮其相對應的部位,但大多數都刮背部和四肢,尤其女士很少刮前胸;其他如頭頸部、腹腰部等也可以刮。通常刮痧方向都是由上而下、由內而外,單向順刮,不可來回重複刮。通常刮背部夾脊穴(或稱「督脈」,或中樞神經)時,宜由後腦杓最突出的枕骨、大椎穴一直往下。主風寒的膽經、膀胱經,則由雙耳背面的高骨刮到肩膀。而刮腰部經絡主腎,刮上背部主心肺功能,下背部則主肝膽脾胃。

3. 刮痧角度:

用手握著刮痧板,厚邊貼緊掌心、薄邊與皮膚成四十五度,單向輕刮,不可成推、削之勢;若要刺激深部,可與皮膚成九十度角垂直下壓,但時間不宜過長。

4.力道

刮痧的力度猶如中藥處方中的劑量,太輕或太重都不好;太輕沒有效果,太重易使肌肉組織受傷。一般以用力均勻、適中,由輕漸重,以能耐受的程度為限,一次的距離約刮五至十公分即可,刮到顏色不再變,就可停止。

注意!刮痧的力道愈重愈好,也不是愈痛愈有效。力道大小還有補瀉作用:一般而言,力量小、速度慢為「補」,力量大、速度快為「瀉」;力量適中、速度適中或力量小、速度快,或力量大、速度慢為「平補平瀉」。

5. 頻率:

刮痧頻率依需要及患者體質而有所不同,每次以刮二十至三十分鐘為宜。初次刮痧不宜過長,且手法不宜過重,第二次刮痧應間隔一至二週。

怎樣判斷症狀輕重

皮膚經刮痧後一定會出現紅色到深紅、紫紅,甚至紫黑、黑色等反應,這些顏色代表不同意義:

1.潮紅色(鮮紅色)表示正常或病情較輕,因為正常皮膚刮拭後一定會出現紅色的反應,那是皮下微血管破裂之故。

2.深紅色表示體內有輕微或較厲害的發炎。

3.紫紅色為瘀熱,也就是體內的氣不通或有組織發炎,身體容易出現痠痛或僵硬。

4.出現青色為痰濕,身體容易感覺疲勞。

5.紫黑色為瘀滯,表示體內有毒素累積,微循環已出現障礙。

6.黑色表示有慢性病,可能常有腹痛困擾,或經常服用藥物。

7.如出現黑色泥狀物,表示病情非常嚴重,刮痧無法處理,最好趕快送醫。

刮痧注意事項與禁忌

刮痧後最好先休息片刻(約十五分鐘),喝杯溫開水或薑湯,以利體內之新陳代謝,切忌飲用冰水;也不要吃生冷、酸辣、油膩之物,半天之後可適度飲用清涼茶水(如淡鹽開水、荷葉茶、桑葉茶、菊花茶…等,但清涼絕非冰涼之水),有助於清熱解暑,穩定情緒並調養生息。如有出汗應立即擦乾,注意不要著涼。刮痧時或刮痧後二至三天會有疼痛感,那是正常反應,不用擔心。若有短暫體溫增高現象也屬正常,除非發燒或覺得很不舒服才要去看醫生。

注意禁忌:這些人不能刮痧

1.重病患者:如惡性腫瘤、糖尿病、心臟病、肝炎、急性傳染病…等重大急病患者,應該立即送醫觀察並治療,以免延誤治療加重病情。

2.有出血傾向者,如白血病、嚴重血小板減少等患者嚴禁刮痧。

3.皮膚高度過敏或皮膚病患者,如皮膚破損、潰瘍或有未癒合的傷口,如青春痘、劣瘡、皮膚潰爛處,或有傳染性皮膚病,均不宜在傷口處刮拭,以免傷口擴大或造成感染。外傷、骨折者也禁刮。

4.年紀較大、體弱、孕婦、月經來潮或白帶較多、空腹時也不宜。對刮痧沒有信心或過敏,以及飯前、飯後半小時內也禁止刮痧。

5.體表有明顯大血管,以及眼睛、耳朵、鼻孔、舌、口唇五官處、前後二陰、肚臍(神闕穴)處禁刮。但可以避開血管,用點按等輕手法試刮;下肢靜脈曲張或浮腫者則用刮痧板厚邊輕手法,從下向上刮拭。此外,對尿潴留患者只能以輕力揉按推等平補平瀉手法處理。

 

刮痧必知Q&A 可甩掉局部肥胖

 

常聽別人說:「我中暑了」,中醫學有一句話「不通則痛」,遇到中暑,多數人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刮痧」,刮痧能在短時間內就紓解各種不適症狀,除了緩解中暑症狀,即便是難纏的水腫、局部肥胖,也能透過刮拭經脈穴位,在3至5 分鐘後獲得明顯改善。

 

刮痧能在短時間內緩解中暑症狀、難纏的水腫,以及局部肥胖,也能獲得明顯改善。
刮痧能在短時間內緩解中暑症狀、難纏的水腫,以及局部肥胖,也能獲得明顯改善。

 

中醫認為,「痧」是一種瘀結,代表體內存在著不平衡狀態,瘀有阻塞的意思,當體內受到阻塞,導致氣血運行不通暢,就會進一步產生疼痛及種種病症;以西醫的角度來看,「痧」的成因是微細循環產生障礙的現象,血液從心臟運送到全身,需要靠微血管進行調節,若微細循環無法正常運作,身體健康就會受到影響。

刮痧促進血液、淋巴循環 活絡免疫系統

刮痧的作用原理是經由對人體的穴位進行良性的刺激,透過經絡傳導作用,促進血液、淋巴循環,一方面可讓營養及氧氣充分運送到身體各組織,也能促進全身新陳代謝,並活絡人體免疫系統。

在新出版的《驚人的神效刮痧板》一書中提醒,其實用對刮痧板、用對方法,一樣可以「自刮不求人」,但是,提醒,刮痧前一定要先掌握以下幾個問題解答:

 

 

用對刮痧板、用對方法,一樣可以「自刮不求人」。
用對刮痧板、用對方法,一樣可以「自刮不求人」。

 

【刮痧必知Q&A】

Q:刮痧愈痛愈有效、愈黑愈有效?

A:很多人以為刮痧一定要刮到疼痛才有效,或是認為出痧的顏色愈深,代表刮痧的效果愈好,這些其實是錯誤的想法,刮痧並不是愈痛愈有效,也不必刮到又紅又紫才停手。

A:刮痧時感到疼痛代表氣血運行不順暢,有問題的部位刮痧疼痛度相對較高。出痧的顏色愈深、愈紅、愈紫,表示症狀較嚴重,通常症狀嚴重者,體質通常較虛,刮痧時更不能強刮。此外,刮痧部位或力道掌握不當,用力過猛也會造成微血管破裂,非但達不到刮痧效果,還可能引起組織損傷。

Q:力道輕重如何拿捏?

A:刮痧時要維持一定程度的按壓力,才能將刮拭作用傳達到深層組織,如果力道過輕,作用力僅在皮膚表面磨擦,無法發揮深層作用,還可能造成表皮水腫。不過身體有些部位不適合用較大的按壓力刮拭,像是大血管處如兩側頸部、骨頭突起的部位、頭部、皮下脂肪較少處,刮痧手法都應輕柔。

此外,刮痧的力道也視病情、體質與刮痧部位不同而輕重有別。根據刮痧的速度與按壓力的大小,可分為「補」、「瀉」兩種手法。補法刮痧按壓力道輕、速度慢、刮拭的時間短,適用於久病、體弱、重病、虛症患者;瀉法刮痧按壓力道大(需逐漸加大按壓力,使身體適應,以減輕疼痛感)、速度快、刮拭時間長,適用於年輕體壯、症狀不嚴重、急症或實證患者;另外還有結合補瀉手法「平補平瀉法」,按壓力適中、力道平均、速度不快不慢、刮拭時間界於補瀉手法當中,適用於虛症實證兼有或一般人保健之用。

 

 

 

進行刮痧的時間應維持在20至30分鐘以內。
進行刮痧的時間應維持在20至30分鐘以內。

 

Q:任何部位都可以刮痧嗎?

A:刮痧時遇到胸部乳頭處,臉部、足部出現紅血絲的部位應避開。

Q:刮拭要注意方向和順序嗎?

A:若不只一個部位需要進行刮拭,以頭部、臉部為先,再往身體部位刮拭;身體部位先上後下,先背腰後胸腹,先軀幹後四肢;臉部、肩部、胸部刮拭方向由內往外,四肢及背腹部刮拭方式由上往下(但若遇到肢體浮腫、靜脈曲張、內臟下垂時,則要由下往上刮拭)。

Q:刮拭的長度要多長?

A:一般以穴位為中心來看,刮拭的總長度約在8至15公分,大於穴位範圍為原則,如果需要刮拭的經脈較長,則可以採用分段刮拭的方式進行。

Q:一次刮痧要刮多久?

A:進行刮痧的時間應維持在20至30分鐘以內,身體狀況較弱或刮拭速度較快時,應縮短刮拭時間;身體狀況較強壯或刮痧速度較慢時,可適度延長刮拭時間。

Q: 出痧後要多久才會恢復?

A:出痧後的皮膚看起來有很多小血點,更有人會刮出黑紫一片,看起來有點可怕,出痧顏色的深淺是疾病程度輕重的反映。程度較輕的,痧出得少,顏色較淺,恢復也較快;程度嚴重的,痧出得多,顏色較深,則需要長一點的時間來恢復。一般的情況下,退痧的時間快者2至3天,慢者可能需要兩週的時候,多數會在5至7天內消退。

 

 

刮痧並非人人適合,以下為不宜刮痧的情況與族群:

【不宜刮痧的情況】:

1.有出血傾向疾病,如血小板減少性疾病、凝血功能不正常、白血病患者以及嚴重貧血等病症患者。

2.肝腎功能不良、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急性發作期。

3.惡性腫瘤、不明原因腫塊的部位、嚴重下肢靜脈曲張部位禁止刮痧。

4.糖尿病患者皮膚有潰爛處、皮膚表面有傷口(如春青痘),不宜在傷口處刮拭,以免傷口出現感染。

5.不明原因腹痛、內臟出血禁止刮痧。

6.韌帶、肌腱部位的急性損傷、骨折、外科手術疤痕處,三個月內皆不宜進行刮痧。

7.婦女月經期間、懷孕期間、酒醉、飯前及飯後半小時不宜。

8.腦神經衰弱的患者避免睡前刮痧。

【健康小叮嚀】:

如果刮痧的部位出現腫脹、灼熱感,經過24 小時都沒有消退,或是刮痧已經一、兩天,刮痧的位置觸摸時還有明顯的疼痛感,表示刮痧時間過長,或是刮痧過度,可在刮痧24小時後進行熱敷。

熱感冒OUT!薄荷消暑茶+刮痧

 

 

日頭赤炎炎,室內外溫差大,小心熱感冒找上身!醫師提醒,預防熱感冒,進出冷氣房時,最好能加件薄外套,並採用「慢慢穿、慢慢脫」原則,同時多補充水分,而多喝薄荷消暑茶,或是刮痧也可緩解熱感冒的不適。

 

夏日要注意熱感冒,利用刮痧可以緩解不適症狀。
夏日要注意熱感冒,利用刮痧可以緩解不適症狀。

 

台北新店慈濟醫院中醫科吳佩青醫師表示,天氣炎熱,許多民眾常常耐不住熱,藉著洗冷水澡、喝冰涼飲料或吹冷氣來消暑,沒想到反而熱感冒上身,其中又以老人、小孩、慢性病患,服用安眠藥、抗過敏藥、精神用藥者,因人體溫度調節功能較差,更要小心。

基本上,「熱感冒」分為「暑熱感冒」及「暑濕感冒」2種,前者以發熱為主,還伴隨有咽喉疼痛、口渴、心煩、倦怠感、頭昏或頭痛、小便量少、顏色較黃等症狀;而暑濕感冒症狀和暑熱感冒類似,但有時還會出現胸悶想吐,或腹瀉的症狀。

【熱感冒居家保健】:

醫師建議,熱感冒屬於熱傷害一環,居家保健在衣著上最好選擇棉、麻等天然材質,並以淺色系為主,進出冷氣房時,最好要加件薄外套,當身處炎熱的戶外時,也不要把外套脫掉,不僅可預防水分蒸發,也可避免陽光直接曝曬肌膚,同時最好採用「慢慢穿、慢慢脫」的方式,讓人體逐步適應溫度。   

 

 

吳佩青中醫師(右)強調,民俗刮痧可緩解熱感冒不舒服症狀,但需要由專業人員執行。(圖片提供/台北新店慈濟醫院)
吳佩青中醫師(右)強調,民俗刮痧可緩解熱感冒不舒服症狀,但需要由專業人員執行。(圖片提供/台北新店慈濟醫院)

 

緩解熱感冒 2茶飲

1.薄荷消暑茶:

材料:新鮮薄荷3-5葉,綠茶茶包一包,冰糖少許

做法:使用150cc的熱開水,放入綠茶至茶色展開,再放入薄荷葉燜3分鐘,待有薄荷香味,濾出茶液,加入適量冰糖調味,放涼飲用。

注意事項:薄荷及綠茶皆能疏散風熱。腸胃不佳者,或是對薄荷過敏者不適合飲用。有失眠問題者不適合夜晚飲用。

2.菊花茅根飲:

材料:白茅根12克,菊花12克,薄荷3克

做法:將白茅根、菊花加水煎煮,滾後加入薄荷燜3分鐘,去渣放涼飲用。

適合咽喉微痛、頭痛、眼睛不舒服的症狀。

《刮痧緩解熱感冒》

 

中醫刮痧示意圖。(圖片提供/台北新店慈濟醫院)
中醫刮痧示意圖。(圖片提供/台北新店慈濟醫院)

 

吳佩青中醫師強調,刮痧也可緩解熱感冒不舒服的症狀,可順著脊椎兩旁往下刮及從風池穴往下刮至肩膀部位,但要提醒民眾,刮痧時,不一定要刮出痧,且要痧痕完全消失後,才可以進行第2次刮痧。

刮痧完畢後,要用乾淨毛巾將刮拭部之潤滑劑擦拭乾淨,讓患者喝1杯溫開水,休息一會;刮痧後1小時內避免吹風受寒,不可碰冷水。

肩頸刮痧消暑氣 瞄準穴位散熱升級

 

 

一到夏天只要在戶外活動沒5分鐘,多數人共通的怨念就是熱到快抓狂,若頻繁進出冷氣極強的室內,或是大口喝下冰品冷飲,中醫觀點認為反而容易把暑氣封在體內,排汗、散熱困難形成「陰暑」,想要排出暑氣,中醫師建議,可以靠陶瓷湯匙或者薄荷棒,沿著風池穴往肩井穴的方向(由後髮際往肩膀方向)進行刮痧散熱。

 

刮痧消暑記得要順著風池穴往肩井穴的方向,避免來回刮引起皮膚擦傷。(攝影/黃志文)
刮痧消暑記得要順著風池穴往肩井穴的方向,避免來回刮引起皮膚擦傷。(攝影/黃志文)

 

中醫師張文馨指出,「陰暑」特愛找上嗜吃冰品、吹冷氣的人,因愛吃冰品吹冷氣身體容易犯濕邪,造成汗孔閉塞,暑熱之氣無法正常排汗散出,就會開始頭痛身重、肩頸僵硬;另外,濕氣滲入脾胃,也會引起腸胃不適、胸悶噁心、食慾差等症狀,可以觀察舌頭上是否鋪了一層白白偏厚膩的舌苔。

刮痧方向:風池穴→肩井穴

想要減輕頭痛不適、去暑退熱,可以使用陶瓷湯匙、或者薄荷棒沿著風池穴往肩井穴(由後髮際往肩膀方向)進行刮痧,約刮 20下左右即可,切記往同一個方向刮,當出現發紅的「出痧」就好。

 

風池穴到肩井穴的刮痧方向。(攝影/黃志文)
風池穴到肩井穴的刮痧方向。(攝影/黃志文)

 

張文馨醫師解釋,刮痧去暑的原理是透過血管擴張、微血管破裂,使皮膚出現片狀或點片狀瘀斑或出血,來達到散熱的效果,力道不要過大,若刮出一大片黑青反而對身體不好。

刮痧工具:陶瓷湯匙、薄荷棒

另外,為了避免皮膚表層因摩擦而受傷破皮,刮痧時須搭配適當的潤滑劑,常用冷開水、萬金油、米酒促進血液循環,但皮膚容易過敏或肌膚嫩薄的人,不宜用萬金油、米酒,可用嬰兒油或水代替較無刺激性。

如果是使用薄荷棒作極輕微的刮痧,就不需再加潤滑劑。刮完痧後,先用毛巾擦乾皮膚上的潤滑劑及汗水,之後再喝一杯溫開水,記得不要喝冰水,還有提醒皮膚有傷口或皮膚病、血友病、心血管疾病患者、經期與孕婦的腹部、空腹時、糖尿病傷口不易癒合的人不宜刮痧。

 

刮」掉疼痛!告別坐骨神經痛妙招

 
 

 

坐骨神經痛不是老年人的專利,門診發現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且長期久坐、姿勢不良、缺乏運動習慣的上班族患者人數越來越多,嚴重時不僅坐著腿部麻痛,就連走路也舉步難行。中醫師表示,除了針灸和推拿,民眾也可運用刮痧和拔罐的方式暢通血液,減少坐骨神經痛的發作機會。

沿著督脈、膀胱經和膽經的經絡輕刮痧,可促進血液循環,預防坐骨神經痛的發生。

 一名35歲女性銀行員,工作久坐冷氣室中打電腦,高壓的環境下顧不得正確姿勢,且平常缺乏運動,常有腰背痠痛的問題,偶有腳麻的現象,認為是坐太久血液循環不佳,不以為意,突然有一天發現單腳有行走時劇痛的現象,就醫才發現是脊椎長期受到不適當的應力造成椎間盤破裂,軟骨突出壓迫坐骨神經所導致的疼痛。

由於害怕外科的骨刺切除手術,改而尋求中醫協助,結果在針灸和電針治療7至8次後,不適症狀獲得明顯改善,但因下背仍有緊繃感,最後搭配使用刮痧和拔罐的方式才解決不適感。不過,患者痊癒後仍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矯正正確的坐姿,否則復發機率相當高。

坐骨神經痛增加 嚴重者下肢麻木+大小便失禁

收治上述患者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在中醫門診中,坐骨神經痛是非常見的症狀,而現代人因平均壽命增長,關節退化長骨刺而壓迫到坐骨神經的比例也越來越高,症狀通常以單側性為多,初期常為下背部酸痛和腰部僵直感,接著會出現屁股大腿外側與下肢麻木、疼痛無力、跛行等症狀,有的甚至伴隨尿頻、尿急、排尿不淨或大小便失禁等症狀。

 

 

 

另有些人認為,長時間穿緊身褲壓迫外側股皮神經,也是導致坐骨神經痛的原因之一,但中醫師說明兩者之間沒有太大的關聯,因為大部分的問題點是腰椎所引起,雖然外側股皮神經壓迫也可能發生,但是影響層面實在不高,

通則不痛!刮痧促血循防坐骨神經痛

如何舒緩或預防坐骨神經痛?不妨多靈活運用中醫「痛者不通,通則不痛」的養生論點。周宗翰中醫師建議,除了針灸和推拿外,民眾在家也可用刮痧的方法缓解坐骨神經痛帶来的疼痛感。

刮痧可擴張毛細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增加椎體動脈血流量,疏通經絡,其目的就是促進氣血循環,打破肌肉緊張與疼痛的惡性循環,使疼痛從根本上得到緩解。而從臀部肌肉包括臀中肌、梨狀肌,沿者足少陽膽經和下背脊柱兩側的足太陽膀胱經,輕刮經絡就能避免坐骨神經痛來找碴。

【刮痧範圍】

  1. 下背部:

    • 督脈—命門穴(腰背部第二腰椎棘突下的凹陷處,與肚臍相對)至腰俞穴(腰部後方,臀溝分開之處)。

    • 膀胱經—雙側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旁開1.5寸,與命門穴平行)至白環俞穴(腰骶部正中脊旁開1.5寸,平行第四骶後孔)。

  2. 下肢:

    • 膽經—患側環跳穴(臀部外側兩邊最凹的地方)、風市(直立時,雙手下垂,中指指尖頂到大腿外側中線之處)至膝陽關(膝外側,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處)、陽陵泉(小腿外側,腓骨前下方凹陷處)至懸鐘(外踝高點上3寸)。

 

上班族長時間坐姿不良或久坐不動,易造成下背痛和坐骨神經痛,適度熱敷有助於緩解疼痛。(圖片/華人健康網資料庫)
上班族長時間坐姿不良或久坐不動,易造成下背痛和坐骨神經痛,適度熱敷有助於緩解疼痛。(圖片/華人健康網資料庫)

 

遠離坐骨神經痛!拔罐+膠質食物也不錯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體質虛弱不適合刮痧,拔罐也是個不錯的方法。拔罐為良性刺激,可使經絡穴位處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環,疏通經絡,舒筋理氣,活血化瘀,新陳代謝變佳,自然可以快速減輕發炎反應,並加快排走體內廢物及毒素。原則上,拔罐與刮痧的位置相同,但是每次拔罐時間以5分鐘以內為宜。皮膚太薄的老年人不適合自行拔罐或刮痧,應由醫師親自處置為宜。

除了中醫治療之外,周宗翰中醫師表示,熱敷也有助於緩解下背緊繃感,預防坐骨神經痛的發生。而平常多吃含有膠質的食物,例如豬腳,蹄筋、雞腳、牛筋、魚頭、海蔘、山藥、馬鈴薯、秋葵、黑白木耳等,也可以增加脊椎承受壓力的彈性,減少椎間盤破裂的風險,遠離坐骨神經痛的威脅。

中暑刮痧太用力 恐皮膚發炎

夏季中暑、頭昏腦脹,許多人就地取材,拿著硬幣和涼感藥膏就朝著肩頸部刮痧,且一定要用力刮到「出痧」才罷休,認為這樣的「微破壞」有助於散熱消暑,讓人感覺舒服。不過,中醫師提醒,刮痧不一定要出現大片紅紫痧斑,過度會造成皮膚發炎感染,且刮痧至少需間隔1周以上,以免皮膚角質化。

 

「刮痧」是從老祖宗傳下來的簡易保健方法,常被用於緩解夏季中暑、感冒頭痛。(圖片提供/台中慈濟醫院)
「刮痧」是從老祖宗傳下來的簡易保健方法,常被用於緩解夏季中暑、感冒頭痛。(圖片提供/台中慈濟醫院)

 

刮痧保健!沿經絡輕刮肌肉部位

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鄭宜哲醫師指出,「刮痧」是從老祖宗傳下來的簡易保健方法,不只是針對中暑的散熱而已,也是治療和評估病症的方法。所謂「出痧」,是人體內在鬱熱或是內臟疾病經由刮痧,而呈現在身體表面的特殊表現,一般人最常用於夏天中暑、祛除風寒和緩解感冒引起的頭痛、頭昏症狀。

原則上,刮痧是以經絡的走向為主,而且是刮在肌肉豐富的區域,不可刮在骨頭上,例如肩胛骨邊緣,或是脊椎骨正中間,因為骨頭與表皮間的距離比較薄,刮痧時若是太過用力,很容易造成明顯疼痛或破皮受傷。

輕刮出痧=中暑 一周內必消褪

刮痧板順著經絡方向輕刮個10下左右,馬上出現刮痧點,代表病患的不適來源就是中暑,讓體內的熱藉由表皮的珠點散發出來,就會舒服很多;但如果刮了10幾下,一點感覺都沒有,就要想可能是其它問題。一般來說,刮得剛好的痧,一周內一定會消褪,如果太用力,皮表可見明顯紅腫突起,甚至連肌肉都發炎而痠痛,萬一造成皮膚發炎,甚者破皮感染,反而是未蒙其利反受其害。

 

選擇刮痧工具時,應以邊緣光滑的陶瓷或牛角材質產品為優先,千萬不要使用鐵湯匙,以免傷害肌膚。(圖片提供/台中慈濟醫院)
選擇刮痧工具時,應以邊緣光滑的陶瓷或牛角材質產品為優先,千萬不要使用鐵湯匙,以免傷害肌膚。(圖片提供/台中慈濟醫院)

 

鄭宜哲中醫師表示,有些人平均一周刮痧一次,每次都弄得一大片紅紫「出痧」才覺得有效果,但刮痧過於頻繁或用力,皮膚容易角質化,想要再刮出痧點愈來愈不容易,不如改用拔罐方式,對皮膚的摩擦比較小,或是內服中藥或飲食調理,可以協助清降暑熱。

刮痧工具怎麼選?光滑陶瓷材質優先

至於刮痧材料部分,鄭宜哲中醫師提醒,硬幣還好,千萬不要用鐵湯匙,而是要選陶瓷材質,或市面販售的牛角、塑膠材質,最重要的是確定邊緣光滑,並以較潤滑、好推的東西做潤滑介質,刮起來才不會傷到皮膚。需注意的是,不要使用米酒當介質,雖有行氣、活血的加強效果,但因潤滑不足,一旦使力不對,也可能造成皮膚損傷。

【健康小叮嚀】:

適度刮痧具有簡單保健的效果,但中醫師提醒,皮膚狀況本來就不好的人,或皮膚薄又脆弱的老人、小孩,或有凝血功能問題、重大疾病病患,都不建議任意刮痧,一旦刮痧過度,會造成微血管破裂明顯、表皮受損,嚴重的話,最後甚至會局部感染。

 

arrow
arrow

    夏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