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瘦子滿街跑 醫師:吃對東西才真享瘦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現代人的生活忙碌,壓力大,這也使得外食族的比例增加,而店家為了增添食物的美味,常在食物中添加過多的調味料,長久下來不僅造成身體上的負擔,也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想要吃美味又要吃的健康、苗條,到底怎麼吃才好?
曾擔任台大醫院、敏盛醫院急診室主治醫師的郭家鳴醫師表示,一般人如果想減肥,應在平日的飲食多攝取豐富蛋白質,且在烹調時油脂的使用量愈少愈好,例如,烤煮的烹調方式就勝過煎炸的;其次,也要減少使用醬料、瘦肉及蔬果類、豆類、牛奶等,但在肉類的部分,則是雞肉、海鮮類等白肉比紅肉好。
針對澱粉的攝取,郭家鳴醫師強調,應該適量,但也不能完全不吃,因為身體缺乏澱粉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和負擔,讓減肥效果適得其反。至於有些外食族會採取將食物過水的方式,他認為,這是減少食物中的油脂攝取,雖然方式不錯但卻很麻煩,旁人也會覺得怪怪的;所以他建議,直接改用水煮的方式,千萬不要刻意節食或偏食,甚至於完全不吃東西,這並非正確的減肥方式。
對於有些人的外型明明很瘦,實際上卻是個瘦胖子的問題,郭家鳴醫師解釋,其原因在於體脂肪偏高,一旦體脂肪偏高,就會增加罹患高血脂、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郭家鳴醫師還指出,許多民眾在減肥時都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就是只看體重機上的數字,但正確的觀念應該是使用體脂機來知道自己的脂肪和肌肉的重量。他進一步說明,減重要減到脂肪,而不是只減到肌肉,臨床上常看到有人體重下降了,可是體脂卻是上升的,這是因為被減掉的體重主要是來自肌肉,而肌肉是燃燒脂肪最大的器官,長期下來會造成基礎代謝率下降,而變成易胖體質。
此外,對於部分民眾採用傳統的節食減重法,卻常會有越減越肥的困擾,郭家鳴醫師表示,這是因為傳統的減肥方式只看體重的增減,若長期下來就會有「溜溜球」效應,造成越減越肥的情況出現。
郭家鳴醫師解釋,肌肉是由蛋白質組成的,身體每天都會自然的消耗蛋白質,如果減肥則會加速消耗;因此,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就是不讓身體減掉肌肉的關鍵。他還指出,根據研究,以人體每天所消耗的蛋白質量換算,平均每公斤體重攝取約1公克蛋白質;例如,一位體重70公斤的男性每日蛋白質消耗量為70克,若把自己手掌的體積當做一份蛋白質的話,那一天就是要吃3份的蛋白質。
因此,郭家鳴醫師強調,唯有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才能補充每日的消耗,在減肥的過程中就不會減到肌肉,真正達到燃燒脂肪、減肥的目的。
對於想減肥的民眾,郭家鳴醫師建議,在飲食上必須把握多種類、多營養素的原則。例如,每餐攝取澱粉一份約30g,約為一小碗的米飯或是一片土司;蛋白質1~2份,一份約20g,大約是手掌的體積大小,不論是動物性和植物性蛋白質都可以。至於蔬菜和水果則是2份,一份約為一個拳頭的體積,且最好是一蔬一果;在油脂類方面,約2至3茶匙即可。
此外,郭家鳴醫師也提到,維生素的攝取在減肥時也很重要,因為身體的所有代謝都需要維生素的參與,若補充不夠則會使身體的代謝變差;同時,如果無法全面性攝取營養,則不妨補充維生素及保健食品,以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而色彩繽紛的食材也能提升食慾。
郭家鳴醫師強調,減肥的不二法門就是規律運動和飲食均衡,均衡的飲食是一天要吃三餐,絕對不能挨餓,讓身體獲得足夠的卡路里,維持最佳的基礎代謝率,唯有吃對東西才能享瘦,為健康加一把勁,保持活力人生。
留言列表